***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屯頭宮燈博物館中展覽的花燈。人民網 周博攝
" 劈、刮、打眼、穿絲,竹子做骨架,做出來的紅紗燈布薄如紗、透亮通紅?,F在改進了工藝,主架用鋼絲,更加耐用。" 制作燈籠 30 余年的屯頭村村民張會娟,一邊把燈籠在手上飛快翻轉,一邊介紹著制作工藝。
走進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屯頭村,家家戶戶門前懸掛著火紅的燈籠,年味濃厚。
張會娟向記者談起,屯頭村的 " 年味 ",每年從 10 月份就開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絡繹不絕,每家院里院外都是趕制的紅燈籠,一片紅紅火火,來拉貨的車輛經常在村口排起長隊。
這里生產的 " 藁城宮燈 ",起源于東漢,由古人用的紗罩燈衍變而來,入選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小小的燈籠已經成為屯頭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村民在屯頭宮燈博物館向游客講解燈籠制作過程。人民網 周博攝
屯頭村黨支部書記白理偉介紹,村里共有燈籠廠 1100 多家,近年來宮燈產業不斷發展,年產銷量超過 1 億對,是名副其實的 " 燈籠村 "。目前已形成了以屯頭村為中心輻射周邊十幾個村的宮燈產業基地,從業人員 7 萬余人。
傳統的宮燈都是手工制作,工藝復雜,需要近 60 道工序。如今,屯頭村的宮燈產業有了更加精細的分工,有的村民專門制作宮燈骨架,有的村民專門承攬組裝,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逐漸形成,促進了制作效率和收益的提高。
" 來到屯頭村,一定要來看看屯頭宮燈博物館 ",村民們熱情地向記者推薦。這個小小的博物館設在村委會旁邊,里面陳列著 200 多種不同品種的宮燈。游客可以親手制作宮燈,感受宮燈文化。
記者在博物館遇到從市區驅車來看宮燈的李繼紅,她說:" 之前知道這村里有個宮燈博物館,一直想帶孩子們來看一看。今天在這里看花燈,體驗傳統的民俗文化,很有意義。"
" 過去主要就一兩個品種,現在結合新工藝,有紙雕燈、轉燈等,有適合掛在屋內的彩燈,也有適合戶外的大型花燈。" 白理偉說。
村民白軍平撐起超大燈籠。人民網記者 申亞欣攝
在 69 歲的宮燈制作手藝人白軍平家中,一盞直徑 6 米的超大宮燈已經制作完成,正準備發貨。白軍平撐起一盞直徑 2.5 米的紅色燈籠,仔細調試。他笑呵呵地說:" 現在大家都會做普通的紅燈籠,我就得不斷研究,做一些別人做不來的,才能賣上好價錢。"
" 家里閨女網上接訂單,我負責制作。這些燈籠都是年前預定好的,元宵節燈展上,大紅的燈籠不可少。" 白軍平帶著記者爬上二層閣樓,一盞盞制好的燈籠綻放著 " 豐收 " 的喜悅。
張會娟的兒子幾年前也開始在網上賣宮燈," 去年家里有將近一半的宮燈是從網上賣出去的,全國各地都有來買的,還有國外的訂單。" 春節假期剛一過,張會娟就和家人商量著今年如何創新一下宮燈的樣式,更符合年輕人的喜好。
從線下到線上,屯頭村的燈籠搭上互聯網電商發展的快車,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也讓 " 藁城宮燈 " 被更多人熟知,從小村莊走向,成為新晉 " 網紅 "。
火紅的燈籠照亮火紅的日子," 紅 " 起來的屯頭村,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 責編:宋美琪、鄧志慧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年產 1 億對!燈籠產業點亮村莊好日子 峰巒雄學而不厭偉賣國求榮41. 我望著自己,因汗和血而潮濕的自己,忽然感到十字架并不可怕。髑髏并不可怕,荊棘冠冕并不可怕,古絕并不可怕——如果有對象可以愛,如果有佘光明可以為之奉獻,如果有理想可以前去流血。3. If everyone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world will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395.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镀呗?長征》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博物館,張會,人民網,紅燈籠,鄉村振興49、Life is a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