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數:60000 已用完,請聯系開發者***
新華社西寧 11 月 17 日電 題:把 " 牛專家 " 送到養牛戶身邊——青海依托人才振興牦牛產業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大千、柳澤興
雪霽天晴,牧民拉巴才仁披上新皮袍,騎上摩托車趕去村委會," 聽說宋博士過幾天來,還有 3 名西藏來的專家一起,我想提前爭取,請他們來家里看牦牛。"
今年 44 歲的拉巴才仁家住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牧業村,這幾年,在玉樹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宋仁德團隊幫助下,他養牦牛的收入不斷增加,對科技人員也越來越依賴。
歇武鎮牧業村海拔約 4000 米,草場大、路途遠,養牦牛是一代代牧民的主要生計。" 雖然養殖歷史久,但生產力水平較低,憑經驗養牛,對減畜增效、疫病防治等都辦法不多。" 這是宋仁德對歇武鎮牧業村過去的印象。
2022 年 4 月 26 日,宋仁德(左)帶領團隊成員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歇武鎮下賽巴村示范基地指導牦牛高效養殖技術。(受訪對象供圖)
針對像歇武鎮牧業村這樣的牧區,近年來,青海省組織高校、科研機構等主動開展了人才支撐脫貧發展相關工作,鼓勵專家團隊提供科技服務,促畜牧業提檔升級。
宋仁德就是其中之一。56 歲的他,扎根高海拔牧區研究草地生態畜牧業已有 36 年,擔任青海省科技特派員也有 10 余年。" 技術是可行的,但想讓牧民愿意用,還能用好,需要和他們一起守在牦牛邊,手把手教。" 宋仁德說,正是鄉村振興的產業規劃引領,尤其是一系列鼓勵人才下沉支撐牧區振興的政策,打通了牧民和專家之間的 " 最后一公里 "。
近 10 年來,從實驗室到草原牧場,成百上千名科技特派員、有專業技術背景的駐村干部針對不同村莊特點,幫助示范戶增收致富。" 比如給牦牛補飼添有多種微量元素的‘舔磚’,提高牛的免疫力,一年少損失好幾萬元。" 拉巴才仁說。
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在國家層面也得到持續鼓勵。2022 年初,中央有關部門從全國部分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定期組織專家和科技人員,并吸納重點幫扶縣現有科技特派員隊伍中的骨干技術人員,以 " 一縣一團 " 方式組成科技特派團。在青海,這樣的科技特派團有 15 個,分布在 4 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的 15 個縣(市)。
宋仁德多了一重身份,就是由 12 人組成的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團長。" 今年,來自西藏的幾名隊員幾次赴玉樹,他們關于牛群飲水安全的建議讓牧民開了眼界,嘗到甜頭的養牛戶們都憋著一股勁,想多學妙招。" 宋仁德說。
" 讓全國各地更多專家參與跟進,為高原農牧民面對面、手把手做技術服務,我們加強統籌協調,做好服務保障,把‘牛專家’送到鄉村振興一線。" 青海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副處長薛超超說。
【糾錯】【責任編輯 : 薛濤】
把“牛專家”送到養牛戶身邊——青海依托人才振興牦牛產業見聞 痛定思水滴石穿痛槍林彈雨11. 改變,每個人都能夠做,但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做,更重要的是這種改變到底適不適合自己。高三時期的性情和性格,其實已經“秉定乾坤”了,要全方位地改變自己,很難。改變,就是要沖破不適合自己且阻礙自己學習進步的習慣。100.Traffic issues not only affect our everyday life, but may also threaten people\'s lives.(2015.江蘇)16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缎新冯y》 畫屏天畔,夢回依約,十洲云水。手捻紅箋寄人書,寫無限、傷春事。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鄉村振興,青海,西藏,統籌,牛群This assumption presents a false dilemma, since the two media are not necessarily mutually exclusive alternat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