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晚報):《濕地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今天在武漢舉行,這是中國首次主辦這一國際會議。今晚,讓我們關注濕地。那么,濕地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叫‘地球之腎’?讓我們一起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早在數萬年前,人類文明就在河流、湖泊等水源旁悄然萌芽。幾十年前,人們給這些潮濕的地方起了一個獨特的名字——濕地。它和森林、海洋一起被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
濕地,顧名思義,是一個富水濕潤的地方,是陸地和水的過渡地帶,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種。自然濕地包括沼澤、濕平原、灘涂、泥炭地等水域,以及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淺水區、河流、湖泊;人工濕地主要包括稻田、水庫、池塘等。
全球濕地總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約占地球陸地面積的6%。中國濕地面積約56.35萬平方公里,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濕地自然保護區602處,濕地公園1600多個,居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同時,濕地擁有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單一生態系統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其獨特的水文、土壤和氣候為地球上20%的生物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
濕地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調節水平衡。有些人把濕地比作天然海綿,因為它可以容納大量的水。洪水來了,濕地表層被淹,底層土壤充分吸水。當干旱來臨時,濕地儲存的水就會流出,成為水源,供給周圍的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濕地,就像給周邊地區上了一份治水的安全保險,大大增強了這些地方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
濕地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通過水循環改善當地的氣候和空氣質量。植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這些植物死亡后,殘留物會交織在一起,在濕地上形成松散的草根,碳元素會以固體形式保存下來。隨著濕地水的蒸發,碳會不斷以氣態形式輸送到大氣中。
人體的腎臟起著調節機體水循環和新陳代謝的作用。這類似于濕地對于地球的意義,所以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濕地公約》為促進濕地保護和恢復,不斷改善濕地生態條件,于1971年2月2日簽署。公約締約國會議每三年舉行一次。其宗旨是通過地方和國家行動以及國際合作促進濕地保護、恢復和合理利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于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成為該公約第67個締約方。自中國加入《公約》以來,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濕地面積減少、生態功能退化等全球性挑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到底什么是濕地?一起去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歡天秋雨連七嘴八舌綿喜地17. 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流浪的心,沒有門牌,在夢境中,只是一個孤影,徘徊在蒼涼的曠野之上。63. I decided on science as my main subject of study.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2012.安徽)387.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淑《為學》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濕地公園,生物,空氣質量,武漢,二氧化碳26.live not to eat,but eat to live. 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吃飯為了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