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本應處于雨季的長江流域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據氣象部門統計,長江中下游旱情已持續70多天。為什么今年長江流域干旱少雨?有研究指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東亞的夏季風暴可能會北移,那么中國的雨帶是否也北移?
據統計,7月份以來,中國長江流域累計降雨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為1961年有完整資料以來同期最少。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較常年偏少四成至八成。截至9月25日,江西旱情已持續70多天,三個月降水量減少70%。25日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氣象干旱黃色預警。至此,干旱預警已連續發布近40天。
受高溫少雨影響,長江流域多條河流湖泊干涸嚴重。9月6日,鄱陽湖跌破8米的極低水位,比歷史上最早的一年(2019年11月30日)提前了85天。據媒體報道,鄱陽湖的湖水已經萎縮了80%,湖床上刮起了‘沙塵暴’。
資料圖:航拍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鄱陽湖水域的明代古橋‘千眼橋’。劉占坤攝
6月到8月通常是中國的主汛期,每個地方都要進入雨季。然而,今年,長江流域的降水異常偏少。原因是什么?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告訴記者,長江流域降水持續偏少的直接原因是東亞大氣環流持續異常,特別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偏強并向西延伸,長期控制四川盆地至江漢、江南、江淮等地區。此外,青藏高原南部的高壓異常偏東。在其控制下,上述地區盛行下降氣流,導致地面變暖,天空不易形成云,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高溫頻繁且強度大。除副熱帶高壓外,入夏以來,孟加拉灣北部對流層低層反氣旋式異常環流持續維持,不利于孟加拉灣水汽向東輸送進入我國。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持續異常也受到海洋條件的影響。今年入春以來,拉尼娜事件再次發展加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溫偏低,抑制了局地對流;從海洋大陸到南海的海表溫度較高,局地經向環流和緯向環流受海氣相互作用調制。綜合作用導致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發展,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加強及其面積巨大,使華南高溫熱浪和干旱持續。陳麗娟說。
據氣象部門預測,9月中下旬和10月長江流域降雨持續偏少,江河來水持續偏少,江河湖泊水位持續回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可能出現夏秋連旱,抗旱形勢嚴峻。
陳麗娟說,預計深秋(10-11月),長江上游地區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量將比常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長江中下游旱情將進一步發展,夏秋季持續干旱的可能性很大。鑒于長江中下游的旱情,有必要密切關注
陳麗娟介紹,從年際變化來看,近三年來,華北雨季降雨量一直高于氣候值。北方降水多的直接原因是盛夏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北,有利于將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輸送到北方。今年夏天,拉尼娜現象持續不斷。拉尼娜事件發生時,熱帶太平洋海表溫度西暖東冷。西太平洋暖池明顯偏暖,對流活躍。通過海氣相互作用,影響了局地Hadley環流和Walker環流,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偏北。此外,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副熱帶高壓‘擴張’,北界偏北,也會影響東亞季風強度和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
隨著北方降水的增多,長江流域降水特征呈現出復雜性。2020年6-7月,長江流域出現超強梅雨,2021年8月,長江流域出現超強二度梅雨。今年夏天,長江流域發生了嚴重的伏旱??梢?,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東亞夏季風系統呈現出復雜的特征,其對中國雨帶的影響也是復雜的。未來氣候演變將受到自然變率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其變化趨勢有待進一步研究。陳麗娟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
長江流域多地持續干旱已超 70 天,中國雨帶北移了嗎?洋洋大井一葉扁舟井有條觀48. 車停處有一家低檐的人家,在籬邊種了好幾棵復瓣的梔子花,那種柔和的白色是大桶的牛奶里勾上那么一點子蜜。在陽光的烤炙中鑿出一條香味的河。with sb\'s help 在某人的幫助下;make progress 取得進步9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齊?杜弼《檄梁文》 聊對舊節傳杯,塵管,斷闋經歲慵賦。小蟾斜影轉東籬,夜冷殘蛩語。早白發、緣愁萬縷,驚從卷烏紗去,漫細將、茱萸看,但約明年,翠微高處。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麗娟,鄱陽湖,水利部,南海,沃克12.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學到老。 |